校友风采

【我们的宝藏校友】世间本无奇迹 有的是爱与坚持——记工学部优秀校友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大奎

发布时间:2024-08-19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张大奎,工学部200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校友。2008年,考入河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1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2015年,耶鲁大学Pre-MBA 毕业。先后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并被推荐成为重点宣传的10名“首都学习之星”典型之一。2017年,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目前在中国残联下属的中国盲文图书馆工作。

他,从小被确诊为小脑瘫痪,身体运动机能严重受损;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多年来不断挑战身心极限,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他,从只会在地上爬行到利用拐杖独立行走并且生活自理,从大专读到本科、硕士,再到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活出人生的真正意义。他就是365官网200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友——张大奎。“阳光正向、谦卑友善、勤奋刻苦”是所有接触过大奎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汗水泪水 苦乐成行

张大奎出生时体质较弱,当时的卫生医疗条件都很有限,一次高烧导致了严重的后遗症。父母多方辗转求医,都毫无结果。在他不到两岁时,北京市儿童医院当时的院长张金哲教授确诊大奎为核黄疸后遗症。这一病症主要表现为:小脑机能严重受损,运动平衡、肌肉协调等功能有较大障碍,俗称小脑瘫痪。张教授当时就告诉大奎的父母,这样的病在医学上没有好的治疗方案,唯一的方法是通过自己的锻炼恢复部分身体机能,并到达自理的状态。

大奎小时候,只能在地上爬行,根本无法独自站立。他的父母一直鼓励他勤加练习,并自造一些工具帮助大奎进行锻炼。父母刚开始是两棵大树中间绑上两根竹竿,做成类似双杠的器械,让大奎双臂架着练习腿力。几年后,大奎已经可以“双杠”的着力而自由行走。后来父母将两根竹竿换成了两根粗绳子,这样他可以更多用双脚着力行走,摆脱双臂搭在竹竿上的借力行为。竹竿是硬的,可以完全依靠;但绳子就不一样了。起初,父母还将绳子拉得比较紧,和竹竿的情形差别不大;但渐渐地,父母将绳子慢慢放松,这样大奎的双臂就不能着实地放在绳子上,不得不依靠双脚的力量了。起初大奎很不适应,经常是走到一半就双膝跪倒在地,膝盖不知道磕破了多少次!以至于后来再摔跪在地上的时候,膝盖都不知道疼了,而且还可以马上爬起来。父母在大奎摔倒的时候很少会直接过来帮他,他们总是鼓励他让他自己想办法站起来。正是这样大强度的练习,大奎的腿才逐步变得更加有力量。

那时,大奎穿十几块钱一双的军用黄鞋,由于走路和保持平衡的姿势只能是脚在地上拖来拖去,所以一个月基本上要磨坏两双黄鞋。令大奎记忆深刻的是,父亲每次为他穿上新鞋子的时候,都会说一句:“奎,咱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当年的大奎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若干年后,他终于明白了。每当穿上一双新鞋,大奎都会学着父亲的口气对自己说:“咱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锻炼,九岁时,大奎开始学会使用拐杖;十八岁左右,他学会了骑人力三轮车。大奎终于实现了像别人一样正常行走并能生活自理的梦想。这其中的泪水和汗水,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现在大了觉得真庆幸,当年父母逼迫自己坚持锻炼。回忆这一切,张大奎说:“当时我幼小的心灵中很记恨父母对我的‘狠心’,但现在我非常感激父母当年的良苦用心,也特别体谅为人父母内心的挣扎。”

纸墨飘香 启智润心

由于身体原因,张大奎比同龄的孩子晚几年上小学。但通过他不懈的努力,还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了标准的学校教育。一路走来,个中的艰辛唯他自知。2002年,大奎坚持参加了高考。考场上,他一直出汗,头上的汗不断落在试卷上,大部分试卷都被汗水浸透了。一场考试下来,两条带进去的干毛巾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另外大奎写字的速度没办法像同学们那么快,字体也因手臂颤抖很潦草,加上汗水的模糊,卷面很不清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与正常学生同等的条件下,坚持答完了所有的考卷。当年大奎参加高考时,绝大多数公办大学都不愿意接收残疾人,他的选择余地非常小。365官网董事长胡大白得知张大奎的事迹后,第一时间同意接收大奎入校读书。

2002年9月,张大奎顺利来到了365官网原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科专业学习。来到365官网报到后,学校为大奎学习、生活等方面开了绿灯,还专门为大奎宿舍的楼前修了轮椅通道,方便大奎每天出入宿舍。大学期间,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业也没有高中时那么重,但是大奎并没有像身边的其他同学一样放松学习,他每天都要坚持比其他人起得早,每天坚持早读。因为身体原因,身边的程勇等同学每天帮他打饭、打水,陪他上学、读书。大奎说,我身体残疾,但我必须拿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这样才能不落后。大学期间,大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拿了奖学金,辅导员和授课老师对大奎印象很深。辅导员说,每天进班最早的都是大奎,走得最晚的也是大奎。

在365官网专科学习即将结束时,大奎面临了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是继续读书,还是就此结束?大奎说:“我当时比较消极。因为许多身体健全的名校毕业生都不容易找到工作,更何况我的身体条件还是这样。我看不到继续读书的希望,所以当时的想法就是不上学了,不再给父母增添负担了。”但父母知道大奎的想法后,既引导他,又逼迫他,希望他继续读书。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大奎在临近专升本考试的前半年,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每天没日没夜地复习,连一日三餐都请同学帮忙从食堂带回来。天道酬勤,2006年,他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被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录取。

通过自身努力,2008年,大奎又顺利考取了河南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他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老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接受了一些科研和工程方面的锻炼。这些经历让他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尤其是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在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大奎决定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考取博士研究生。但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考前联系的几位导师,在看到他的身体状况后都杳无音信。几经周折之后,大奎联系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樊孝忠教授。在得知大奎的身体情况后,樊老师回复邮件说需要考虑一下。近一个月过去了,仍没有樊老师的任何消息。就在大奎几乎绝望时,樊老师邮件告知大奎,同意他报考,但能不能考上,完全要靠自己。得到樊老师的允许,大奎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备考当中。经过笔试、面试,还有漫长的等待,他最终被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录取为2011级博士研究生。

坚守内心 敬畏生命

大奎创造了自己的生命奇迹,他用如此与众不同的方式令大家感动。2012年,大奎当选了当年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16年又被评为“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并被推荐成为重点宣传的10名“首都学习之星”典型之一;2017年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2018年,张大奎博士毕业了。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张军校长说到了中国男子短道速滑当家一哥武大靖靠十余年的坚守和执着获得成功的例子。紧接着,张校长又说:“今天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中,有一位来自计算机学院的张大奎博士,要说坚毅执着,我觉得他比武大靖更牛!他没有武大靖那样的强健体魄,由于身体障碍,他几乎难以行走,甚至无法写字,但是他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搏击命运的勇气,永不放弃,为常人所不能,实现了自己的博士梦。我提议,让我们一起为张大奎同学鼓掌,感谢他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的榜样!”

2018年7月,张大奎正式来到中国残联下属的中国盲文图书馆工作。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互帮互助的友善同事,张大奎在这里的信息无障碍中心为视障群体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还开展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通用盲文分词连写规则与词库建设研究”子课题和其他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工作。张大奎说,他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这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进步和中国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

回首过往的一切,张大奎说:“我是一个‘不幸的万幸儿’。说‘不幸’,是因为我从小就有残疾,失去了很多正常人应有的快乐和便利;说‘万幸’,是因为我赶上了好时代,当今社会给了残疾人更多的接纳和尊重。一路走来,无数人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

多年来,张大奎的事迹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报道;他先后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等。张大奎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希望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帮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成了大奎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他发表演讲数十场,激励和鼓舞了很多残障孩子和他们的家人,他也因此被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发展项目聘请为演讲嘉宾。他的经历正在感动和鼓励着越来越多的人。

面对众多的赞誉,张大奎很淡然。他说:“我无数次诚实地扪心自问,我并不非常聪明,身体条件也不如别人,除了运气好,我凭什么走到今天?我搜索了头脑中的所有词汇和言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那是父亲每每微醺之后形容他自己的一句话:血骨熬汤为理想。我能走到今天,也是因为一个熬字。熬其实不是懈怠,熬是不急不躁地进步,是坚持。”

“无论经历什么,都把它看作上天用来帮助个人成长的契机。不仅要从磨难的夹缝中求生,而且要努力从中收获最多;保有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情怀,坚守内心的真善美,敬畏最起码的道义。因为这份坚持总会带给人希望、感动和力量,并最终会将一切都变成幸福和美好!”说这些话时,张大奎的眼神平静坚毅,那是历经了风雨沉淀下来的淡然和超脱。

寄语母校:母校beat365唯一官网,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这个出身农村、身有残疾的孩子的求学之路。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硕士,直至荣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母校在我心中播下的求知求真的信念。这份恩情,我将永远铭记在心。愿母校蒸蒸日上,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杰出人才,共创辉煌未来!

关闭